8月15日是全国生态日,延庆法院召开环境资源审判白皮书新闻发布会介绍,该院两年多累计受理各类环境资源案件85件配资炒股免费开户,并建立五大机制破解生态难题,推进环境资源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,助力保障首都西北生态安全和辖区生态文明建设。
发布会介绍了一起北京规模最大的非法捕捞水产品系列案。在两年多的时间里,赵某等3个犯罪团伙和周某个人分别在禁渔区北京市延庆区官厅水库水域,使用地笼、迷魂阵等北京市明令禁止使用的工具非法捕捞鱼、虾等水产品。鱼虾起获后,赵某等立即组织白某等人收受变现,查实非法获利400余万元。
延庆法院认为,赵某等被告人违反国家保护水产资源法规,使用禁用工具在禁渔区非法捕捞水产品,情节严重,其行为均已构成非法捕捞水产品罪。官厅水库水生生物资源不仅是水环境健康与否的“晴雨表”,更为国际鸟类迁徙路线上的迁徙鸟类提供了丰富食物来源。涉案行为还严重影响生态系统整体稳定,侵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和群众环境权益。最终,法院以非法捕捞水产品罪等分别判处34名刑事被告人拘役5个月至有期徒刑2年9个月不等的刑罚,并判决45名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被告承担修复生态环境费用共计732万余元。
在依法追究各被告人刑责的同时,法院还综合运用“缴纳修复费用+开展劳务代偿+碳汇替代修复”等多元修复方式,引导涉案人员履行生态环境修复责任。
“延庆法院自2010年成立北京市首家环境保护审判庭以来,承担起守护首都西北生态屏障的重任。”延庆法院副院长徐应举介绍,2023年1月至2025年6月,该院累计受理环资案件85件,类型涵盖刑事、民事、行政、执行全领域,案件类型日趋多样。
刑事案件涉及非法采矿、非法狩猎、非法捕捞水产品、非法占用农用地等多个罪名,延庆法院立足生态涵养区核心功能,在刑事案件中,坚持“治罪与治理并重”,坚持“追缴违法所得+生态修复赔偿”追责模式,通过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程序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全面追责,引导破坏者向修复者转变。
此外,在行政案件中坚持“监督与支持并重”。延庆法院在违建拆除、野生动物监管、长城保护执法等领域,助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,严守生态红线。在民事案件中坚持“调解优先、调判结合”,通过民事案件审理平衡邻里权益与生态保护,明确土地、水域利用的法治边界。执行案件中,打造“专业化执行+多元化修复”体系,探索增殖放流、碳汇补偿等多元修复方式,使受损生态环境及时有效修复。
如何让司法保护从“单打独斗”走向“多元共治”?延庆法院还联合京冀两地法院与主管单位围绕官厅水库、行政区域边界处长城等点位开展案件会商、执行联动、联合普法,破解跨域生态难题;成立环境资源法庭,组建专业审判团队,创新“生态环境+文化遗产”双保护模式,联合高校破解文物损失评估等专业难题;构建长城保护立体法治防线,捍卫文化遗产安全;完善生态环境多元共治格局,搭建协同平台,让“两山”理念更加深入人心。
更多热点速报、权威资讯、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
记者:林靖
胜亿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